Page 2 - 环境教育2017年第1-2期
P. 2
卷首 Editorial
俭以养德
文 / 周仕凭
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中曾言道:“夫君子之行,
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
俭,是持家的法宝。俗话说,“富不过三代”。为什么会这样说?可能是前辈通过勤俭持
家富裕后,儿孙们放弃了节俭;俭,更是修德的良训,君子多以俭德避难,非淡泊无以明志,
非节俭不能保持操守。
俭,还是一种极其宝贵的世界观,它能使人尊重劳动、珍惜劳动成果、爱护大自然的所有
资源,把个人的消费限制在不奢侈的范围内,把对自然资源的消耗,控制在可持续发展的限度内,
使社会得以永续演进。
春秋时代,鲁国的季文子官居宰相,生活却十分俭朴。他的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,而只穿
布衣;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,而饲以青草。有人讥之为“吝啬”,季文子答道:“我何尝不愿
穿绸着缎、乘车骑马呢?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,我心中不安啊。我只知道用
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,没听说用自己的美妻良马能给国家带来光荣的。”因为受季
文子的影响,鲁国上下崇俭戒奢,蔚然成风。
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诸葛亮官居蜀国宰相,位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,但他事奉节俭,
力戒奢侈。他的家业仅存钱 800 铢、田 15 顷,作为妻室儿女的生活来源。他本人的衣食用度,
由朝廷配给,俸资之外,分文不取。更为难得的是,他在暮年立下了这样的遗嘱:“若臣死之日,
不使内有余帛,外有赢财。”据史料记载:“及卒,如其所言。”
据毛泽东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说,毛泽东主席绝对反对浪费,尤其不能浪费粮食。有
一次,吴连登给主席送饭,他端饭吃的时候,几个米粒掉到桌子上,他马上就捡起来吃了。吴
连登当时说:主席,掉桌子上了,不卫生了。主席当时很严肃地说:不要小看这一粒米,这是
对农民的感情。农民苦,不容易,我们就是要提倡勤俭节约、艰苦朴素的精神。
那么,俭究竟是什么?简单地说:俭就是寡物欲,忌挥霍,不贪占。如果加以解析,其意
主要有四:一是生活虽然富裕了,但一粮一衣,仍然来之不易;二是得取有道。应该得的是报酬,
不该得的是横财。不取无理之物,不收亏心之钱;三是不竞奢华。虽不主张安贫,却要提倡乐道。
讲排场、显阔气并不表明高贵,只能表明庸俗和缺乏教养;四是吃苦耐劳。劳生俭,逸生侈。
司马光说:“有德者皆由俭来。”明末清初理学家、教育家朱柏庐在《治家格言》写道:“一
粥一饭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物力维艰”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《咏史》中写道: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
成由勤俭败由奢。”这是历史的经验,也是生活的昭示。